【财经分析】债市阶段回暖 震荡市中建议谨慎操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华财经上海10月31日电(记者杨溢仁)受央行即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等因素影响,本周债市收益率震荡下探。分析人士认为,短期内金融体系负债端将受益于央行买债操作的重启,但在市场风险偏好抬升的背景下,居民存款搬家仍将约束利率的下行幅度,为此更建议投资者结合资本利得空间和风险偏好变化灵活地进行博弈。
偏多因素助收益率下探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收盘,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震荡下探。举例来看,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3M期限下行2BP至1.30%;2年期收益率稳定在1.41%附近;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回落1BP至1.81%。
短期内,在“债熊”情绪升温的背景下,债市缘何能够一改颓势表现,重新上涨?
记者观察发现,除受到中外贸易摩擦持续、宏观基本面呈结构性弱复苏等利好影响外,自年初起暂停的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即将重启也为债市上涨增添了一定的助力。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在2025论坛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我们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时隔10个月后重新被央行启用,带来的市场影响不可小觑。”一位机构交易员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国债和地方债发行量显著增加,在宽财政持续发力的大环境中,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既能有效配合财政端发力,也有助于稳定债市利率运行。”
“当前的债券收益率曲线可能已经基本调整到央行合意的水平,曲线隐含的利率风险不高,且存在引导曲线进一步变陡的空间。”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左大勇表示, “7月初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调整逾20BP,投资者对债市的一致性牛市预期逐步产生分化,对中国基本面和权益市场更趋乐观,对债市更趋审慎。在此背景下,债市再度出现类似2024年末至2025年初的‘极致牛市’并埋下潜在利率风险的概率较低。此外,10月以来,短端国债收益率明显上行,这使得10年-1年利差有所收窄,央行选择于当前时点重启国债买卖,可能也存在引导曲线走陡的诉求。”
“央行重启买债后,四季度是否还有进一步的总量宽松操作值得重点关注。”前述交易员坦言,“市场下一个博弈焦点就是降息。回顾历史,今年1月央行暂停买债是一个重要的收紧信号,那么本次央行重启买债是否代表宽松信号值得讨论。在中美博弈加剧、美联储重启降息操作的背景下,国内央行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发力具有合理性。”
理性看待利率下行空间
不过,针对本轮债市上涨幅度几何的疑问,大部分机构都释放出了乐观审慎的态度。
“毕竟,业界对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已有一定预期。”左大勇认为,“6月份以来,全国性大行持续在二级市场买入中短期国债,就被市场理解为央行重启买债的前奏。不仅如此,三季度以来,随着债券收益率持续回调,投资者对央行重启买债的预期也在不断升温。可以说,央行重启买债的操作,既在预期之内,更在情理之中。”
“我们也认为,在利好情绪快速释放后,市场应理性看待利率的下行空间。”华创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冠南表示,“特别就长债而言,今年债市投资者对于事件冲击的反应较快,买债重启带动情绪释放,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下台阶至1.8%附近,短期料围绕该点位窄幅震荡。至于收益率能否再下一城,未来仍需具体观察央行买债的规模、期限等机制选择。”
“恢复购债或不等同于降准降息的‘前奏’。降准、降息、国债买卖三项工具在操作的触发条件上并不完全一致,尽管降准与国债买卖同为数量型工具,但降准与降息通常与经济基本面走势的关联度更高,操作的信号意义也更强,国债买卖更侧重于基础货币投放功能,锚定流动性缺口。此外,降息还需要考虑到银行息差的因素。”在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看来,“随着恢复购债的悬念落定,并逐步被市场消化,若后续没有进一步宽松预期的支撑,那么当前利率水平对本次利好的定价或已相对充分。”
基于震荡市思路谨慎应对
对于债市布局,“我们建议各机构关注利好落地后潜在的调整压力。”谭逸鸣称,“一方面,后续债市定价或将切换至国债买卖操作落地后对短端的支撑逻辑;另一方面,当前中美关税博弈、降准降息、基金销售费用新规等几大主线仍未落定,而基于资金面平稳的定价已较为充分、对基本面的定价亦相对钝化,债市缺乏较为明确的下行动力,仍需要以震荡思路谨慎应对。”
“当前对于央行买债的利好消息,我们仍建议小幅度操作。”前述交易员表示,“若年底前基金费率新规落地带来的市场影响释放完毕,那么年末行情或更加顺畅,建议届时加码布局。”
“在央行重启买债之前,债市可能很难进入稳定的下行趋势,依然处于震荡区间,10年期国债活跃券(含税)料继续在1.8%至1.9%之间震荡,可以考虑逆向利率波段操作。”首席经济学家刘郁指出,“展望后续,如果利多兑现后债市收益率重启下行走势,那么30年期品种或可提供更丰厚的回报。但在利率下行趋势尚未开启的背景下,7年至10年期国债可能是更稳定的交易品种。”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目录 返回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