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峰财经

“请把视频更新下去!” 抖音上的红色故事何以让年轻人追更?

05 11月
作者:小微|{/foreach}{/if}

“请把视频更新下去!” 抖音上的红色故事何以让年轻人追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红色文化内蕴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感染力和说服力。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价值,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从鼓励文艺创作创新到支持新媒体传播实践,国家对红色文化传播的“多形式、年轻化”倡导愈发清晰,导向性政策为红色记忆的当代传承注入活力。

  在政策赋能与时代需求的双重推动下,红色文化传播开始突破传统形式,向更贴近青年、更具创意的方向迈进。一批年轻人利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以剧情演绎、沙盘推演、手作等多元形式,让曾经停留在课本上的红色故事,变成能触摸、可感知的青春记忆。

青春与红色相遇,这群年轻人用短视频重新讲好红色故事

  “复刻”红色经典,为青年成长提供精神动力

“不是红色故事不吸引人,而是没找对让年轻人愿意倾听的方式。”这是时下多数创作者们的共识。可如何将红色记忆融入年轻人熟悉的生活场景与网络语态,让“厚重历史”长出“青春触角”?在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较为容易受到多元价值理念的冲击。在抖音上,年轻创作者们擅长从细微处入手,以经典历史题材为纲却又不“拘于定式”。

以“翻拍当年那些让你意难平的语文课文”的抖音创作者@郝家豁 为例,团队翻拍了多篇革命历史经典,以视听化影像呈现,用更直观的短视频表达,带领观众回到文学现场。该系列中的《狼牙山五壮士》,不仅还原跳崖的悲壮瞬间,更挖掘战役背景与战士们的坚守细节,为了打造真实战地场景,甚至调用挖掘机在野外挖出壕沟;在《金色的鱼钩》篇,创作团队则从老班长的粗布军装到鱼钩的锈迹,力求每处道具都严格贴合历史。这些内容通过平台得以广泛传播并收获如潮好评,部分内容甚至还被搬到了学校语文教学中,有教师晒出课堂播放画面,“学生们主动追问‘老班长后来怎么样了’,比单纯讲课文更有感染力。”

@郝家豁翻拍的《狼牙山五壮士》在抖音上获得269万点赞

“复刻”经典的意义,还在于补全课文里的历史背景与人物情感等细节内容,博主@名侦探小宇 的《那一年》系列中,多次致敬了“苹果”这一具体意向,在讲述抗美援朝战场的故事里,一颗冻得硬邦邦的苹果成为贯穿剧情始终的关键线索,最终也借由“苹果”切换回现代,通过镜头语言,让当代人直观感受到“一颗苹果”背后的战友情谊与艰苦岁月。具象化的意象运用,让红色故事的精神内涵跨越时空,直抵人心。就像网友所说:“当时上课听着困,现在看着视频哭”,这种沉浸式的呈现方式,让年轻人对红色历史的认知从“听说”变成“看见”,情感共鸣自然生发。

  跨界化表达,让红色故事“有血有肉”

在传播形式上,年轻化的“表达语态”也更合乎年轻人的“胃口”。

有博主采用“地图沙盘+影像解说”的方式,将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的战术部署拆解成“可视化推演”,把专业军事知识转化为“像看战略游戏一样易懂”内容;有的则以“时空对话”为剧情设定,让当代青年与革命先辈展开“跨时代交流”,在故事里融入祖辈、父辈的成长经历,唤起年轻群体对家族记忆与家国历史的联结;更有创作者不走寻常路,用甜品工艺复刻“两弹一星”“福建舰”等象征国家力量的符号,在制作过程中穿插史料讲解,让红色记忆落在舌尖、记在心里……不胜枚举的新颖形式,跳出“严肃说教”的框架,成为短视频平台上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潮流爆款”。

抖音创作者@小邹邹用甜品复刻武器

创作者们让教材更“贴近”年轻受众。创作者@名侦探小宇表示,不想做“剧情拼接”,而是让观众看到,先辈们也会想家,但依然选择牺牲。

看完翻拍作品,有中学生主动去图书馆借阅相关历史图书;也有家长带孩子去科技馆,对着“东风”模型说:“看,这就是‘糖导弹’原型。”通过互联网平台上的“圈层化传播”“体验式传播”,青少年从“看客”潜移默化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主动参与者,让课本上的“转述”,慢慢变成青年“想讲、能讲、愿传”的亲身经历。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兼具“创意温度”与“史实厚度”的视频内容,在创作端还打通了与主流媒体、官方机构的联动。既保证话题的严肃性,又兼具传播的灵活性,评论区里“请把这个剧做下去”“建议转发宣传”的呼声不断。

  尊重史实,用“笨功夫”换“真共鸣”

红色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是让青少年从“了解历史”到“认同精神”,进而“践行担当”。所谓“多形式”,是“适配青少年的认知场景”;所谓“年轻化”,是“以年轻人的思维传播严肃历史”。

数字化背景下,传承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是一场从叙事方式、体验模式到传播场域的全面重塑。从静态的教材和人物故事中走出来,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共鸣的鲜活内容,以“尊重史实”为底线,用“笨功夫”换“真共鸣”,引导年轻群体自觉完成文化认同和价值塑造。

以硬核科普内容为例,作为曾从事军工研发的创作者,@奔放的小豆豆 让战略从“抽象”变“具体”,用“地图沙盘+影像解说”拆解战役。抖音上发布3个半小时的上甘岭讲解视频,参考了9000多万字原始文献,连“每天阵地的得失、炮火的密度”都精确到数字。“一万字文稿要查20万字资料,不是麻烦,是对历史的敬畏。” 

创意表达的背后,是新一代创作群体对历史的审慎与尊重。让红色故事得以在创新中保持本真。此外,融合了文本、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的非线性叙事形式,以及将经典内容转译为符合现代语境的视觉元素,也是这些作品最终成功获得更多年轻观众欢迎、认可的关键。

@奔放的小豆豆受邀参加《准点开讲》思政课分享

有网友表示,“短视频,是‘放大’了其情感张力,教科书上描述‘决绝的眼神’从文字变成画面,青少年从中读懂的不仅是‘牺牲’,更是‘选择的重量’。”另一方面,随着红色文化关注度的激增,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抖音里为红色故事点赞、追更,进一步激活红色文化在平台浓郁的传播氛围。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创作者们用贴近生活的形式,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感可知,这也得益于平台提供的成长土壤。以“抖音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为例,截至2026年底计划覆盖50万位青年作者、打造100位标杆作者,博主@郝家豁 就借助这一计划从4人小团队发展到13人,作品质量不断提升。

人民性是新大众文艺的创作根基。青少年未曾亲历烽火岁月,对红色历史理解、传承的关键在于让红色文化“走进生活、融入日常”。从课本翻拍的“场景重现”、短剧演绎的“情感共鸣”到硬核科普的“理性认知”以及甜品复刻的“跨界创新”……年轻创作者们首先读“懂”了青年群体,他们既不回避历史的厚重,更不吝惜表达方式,让红色故事从“听说”变成“看见”,从“遥远”变成“亲近”,从抖音平台上年轻受众频频追更红色内容的反应来看,也印证了“红色文化的未来,在青少年手里;青少年的未来,因红色精神而更坚定。”(文/朱家齐)

【责任编辑:周靖杰】
    阅读下一篇:
              浏览58.1k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债市波动拖累银行非息收入,央行重启国债买卖能否修复行情?

              Copyright © 2024 dw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蜀ICP备2024051291号-16

              岱峰财经专业为您提供经济要闻、独家热点、新讯首推、金融动态、基金股市、市场动态等财经方面资讯,岱峰财经是一个专业财经领域资讯服务者。

              本站部分内容为转载,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