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产业千亿规模背后的喜与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人与月球之间的距离,竟能近得只隔一副“眼镜”。
近日,2025世界VR产业大会在江西举办。在南昌VR科创城的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科技日报记者体验了互动项目“中国月球探索工程”。戴上虚拟现实(VR)眼镜,记者不仅能以第一视角目睹火箭点火升空,还体验了在月球表面着陆的全过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止登月,借助VR设备,人们与很多事物的距离可以瞬间拉近。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VR产业规模已达千亿级别,仅江西省2024年VR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就已突破1100亿元。
然而,在蓬勃发展背后,这一产业仍面临元器件受制于人、用户体验不佳等瓶颈。“市场应用还处于发育期,带动效应、量产降本尚需时日,距离全面推广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孙其民坦言。
产业处在关键爬坡期
在被称为“消费级VR元年”的2016年,Oculus Rift、HTC Vive、PlayStation VR等消费级产品相继上市。自此,VR产业成为全球研发与专利竞争的高地。
通过视觉、交互与感官的同步融合,VR技术让人们步入三维虚拟世界,改变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当前,VR产业正处于关键爬坡期,呈现技术突破、行业应用拓展和资本投入增加的发展态势。据统计,欧洲是全球最大的VR市场,其VR市场收入占全球的27%,美国和中国紧随其后。
在我国,VR产业不但丰富了互联网业态,在赋能实体经济等方面也有巨大潜力。相关数据显示,2022—2025年,我国VR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43.8%,为全球第一。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VR相关企业超过3.5万家。其中,2025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2400余家。从近5年企业注册趋势看,VR相关企业数量逐年攀升。在世界VR产业大会发布的“2025中国VR企业50强”中,超六成企业营收突破1亿元。
VR产业已在全国多地落地生根。北京、江西、广东以及长三角地区共同构成了VR产业核心区,VR产业逐步形成了“研发—制造—应用”梯次发展的区域布局。
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政策的有力牵引。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明确提出,到2026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总体规模突破3500亿元。
政策杠杆降低了行业试错成本。一个“政府—资本—市场”三方共振的良性循环正被逐步构建,推动VR产业稳步发展。
李梁见证了这一过程。2015年,他创办南昌市小核桃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VR内容与系统研发。事实证明,李梁的“嗅觉”很准。开始几年,该公司发展势头迅猛,获得上百项知识产权及多项国家级、省级成果认定。
然而几年过后,李梁发现不少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淡出视野,产业发展降速。“一方面是生态建设缓慢,硬件迭代不及预期;另一方面,技术与产业融合仍不够深入。”李梁说,“经历了VR的一轮发展周期后,我们目前还‘活着’就是最大的成功。”
业内人士表示,VR想要从“场景式应用”发展为“全天候陪伴”,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用户体验有待改进
电影《头号玩家》描绘了一个名为“绿洲”的虚拟世界。在“绿洲”里,玩家可以获得无限逼近现实的体验。进入“绿洲”的钥匙,正是一副VR设备。
走出影院的观众,或许都曾在心中发问:距离“绿洲”还有多远?
体验是破题的关键。只有提升用户体验,才能打造具备产品力的设备,从消费侧拉近人们同“绿洲”的距离。
不过,用户对VR设备的“吐嘈”声并不少见。在近期一场VR设备展上,一位体验者在摘下头显设备后称:“好几斤沉,戴着笨重”“说好的360度全景视觉体验,其实是让人原地转圈”……
头晕、眼累、画面模糊、交互生硬是目前用户使用VR设备时最常遇到的问题:低分辨率可能导致画面模糊或颗粒感,刷新率低或延迟过高易引发VR眩晕,数据传输不足会导致画面卡顿或模糊,头显过重易压迫头部颈部。
体验不佳的背后,是技术短板的映射。一位参展商向记者透露:“目前多数VR硬件厂商仍‘凑合’使用现有技术,导致用户体验较为一般。”
“主流设备还是太重、太大、太贵。”深圳赛爱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伟表示,设备迭代速度慢,限制了产业发展的脚步。
孙其民则从成本角度,指出束缚产业的核心瓶颈:“当前VR产业主要应用于企业端,若想面向消费者大规模应用,还需走完降本量产之路。”以VR眼镜为例,这类中高端产品价格普遍在3000元以上,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吸引力不足。
内容好坏也是关乎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专家表示,在如今的VR赛道,“内容为王”依然奏效。不过,目前整个行业面临着共同挑战,交互自然度、内容生产效率等方面的瓶颈不容忽视。深圳市虚拟现实产业联合会会长谭贻国表示:“目前,VR领域的现象级消费内容稀缺,行业应用内容存在‘定制化强、复用率低’的问题。”
“供需失衡”且创新不足,成为VR内容生产的关键瓶颈。
技术短板急需突破
内容增长与硬件起量互相带动,方能拉动VR产业健康发展。谭贻国直言:“这一产业受到技术与用户体验的双重制约。”
关键技术的开发难题尤为突出。谭贻国指出,一方面,设备笨重,长时间佩戴导致眩晕等问题背后的技术痛点亟待突破。另一方面,超高清微型OLED屏、轻量化光学方案、低功耗专用芯片等高端零部件仍依赖进口,核心元器件对外依赖度仍较高。
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虚拟现实专委会副秘书长胡春民补充说,在VR技术的研发端,跨领域生态协同不足的问题十分明显,硬件与内容的适配效率、不同行业应用的标准化程度等也有待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表示,无论是优质虚拟现实内容缺乏,还是产业生态不够完善,其重要原因都在于基础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当前VR正在从1.0向2.0阶段演进,需要更强的智能化和互通性、演变性等技术创新,这要求我国持续进行虚拟现实研究创新,引领虚拟现实和混合增强智能的发展与应用。”赵沁平说。
“虚拟现实整机及其关键器件结构复杂,加工及组装难度大。”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副主任刘宁补充道,“中小型终端品牌普遍缺乏检验检测与中试验证能力,技术研发容易偏离市场与实际需求,导致‘闭门造车’。”
“我国VR产业需从规模领先向生态引领转型,在引擎、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领域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真正实现从‘中国生产’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谭贻国说。
尽管当前消费级头显市场仍显疲软,但整个行业仍期待着如智能手机般爆发性增长的“拐点”早日到来。近日,深圳纳德光学有限公司宣布,计划投资3亿元在南昌建设生产基地,拓展头显设备制造与应用场景。该公司CEO彭华军判断:“要达到智能手机那样的亿级规模,至少还需5年。”
蹚出产业协同新路
“技术是基础,内容是核心,生态是关键。”有行业人士在采访中表示,我国VR产业正处在从“技术萌芽期”向“期望膨胀期”过渡的关键阶段。
不久前,一款智能眼镜在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建设的中试平台完成中试并下线,迈出规模化量产的关键一步。
凭借轻量化设计、亲民的定价,以及语音控制、物体识别等多模态交互能力,智能眼镜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感官中枢”。今年以来,包括谷歌、Meta、小米等在内的各大厂商已纷纷入局,智能眼镜领域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爱威尔星空(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李文告诉记者,VR设备正朝着“更轻、更清晰、更持久”的方向发展。“越来越轻的设备重量、越来越高的显示清晰度、越来越强的电池续航,已成为主流迭代趋势。同时,空间定位与算法技术的持续进步,也将催生更多应用场景。”李文说。
孙伟进一步描绘了技术演进路径。他认为,从近年发布的产品来看,头显设备轻量化已是必然趋势。未来,VR大空间体验有望突破固定场地限制,借助轻量化智能眼镜实现无缝全景交互。
在南昌世宏高泛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区,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研究。团队通过VR引擎轻量化和算法优化,在线高度还原博物馆展品纹理和质感的同时,将设备资源占用率降至行业领先水平。
该公司总经理涂瑜琮介绍,传统扫描编辑一件文物需1—2天,现在借助新技术,2—3小时即可完成1∶1数字孪生复刻,彻底告别了过去依赖人工建模的繁琐流程。
其背后,是VR企业为提升内容质量所做的努力。“要联合优质内容团队,构建覆盖影视、健身、教育、社交的多元内容生态,打造‘高频刚需’应用,让用户‘戴上就离不开’。”谭贻国表示。
2023年,《消失的法老》沉浸式虚拟现实VR体验项目登陆上海,仅11个月便收获了11万观众,票房收入突破2000万元。2024年,在《消失的法老》铺垫下,国内掀起了VR大空间热潮,新的体验项目层出不穷。专家认为,有理由相信无论VR大空间还是VR游戏,都能有如《黑神话:悟空》一样的代表作出现。
“VR产业最直观的问题是‘难破圈’——大众若不深度体验,就难以领略其技术魅力。”谭贻国总结道。谭贻国建议,在全国主要城市的商场、社区和学校广泛设立体验点,打破“VR只是玩游戏”“VR会眩晕”的刻板印象,并进一步推动VR设备在亲子教育、远程亲情互动、家庭娱乐等场景的应用。
要想推动VR产业向好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形成产业发展优生态。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表示,应紧抓VR与AI、超高清视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机遇,深化融合创新、优化产品供给,强化协同攻关、突破关键技术,拓展行业应用、完善产业生态,加强对外交流、推动国际合作,持续推动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
突破产业瓶颈,仍需依靠市场力量以及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努力。当前,国家多项政策正为产业生态注入强劲动力,市场活力持续释放。就在今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鼓励元宇宙技术的创新应用,标志着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将加速进入市场,新模式、新业态将加快落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表示,必须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为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VR技术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采写:本报记者 魏依晨 宋迎迎 罗云鹏 策划:赵英淑 滕继濮)
【责任编辑:冉晓宁】目录 返回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