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投入几千赚千万?古董“捡漏”骗局盯上老年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9999元的圆明园马首、3999元的清朝官窑瓷器、2999元的纪念“金币”……最近,一些售价动辄数千上万元、却没有任何鉴定证明的“文玩古董”,成了不少直播间里中老年消费者的“心头好”。在直播间内一句句“投入几千,赚得千万”“高价回收拍卖”的诱导下,一些消费者抱着“捡漏”的心理疯狂拍下所谓的“稀世藏品”,却不知已深陷骗局。
直播间里卖古董 是捡漏还是骗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自打今年3月发现父亲沉迷“文玩古董”直播购物以来,夏女士至今仍为之苦恼。纪念“金币”、刻章、玉石、邮票……到目前为止,夏女士的父亲已经在各类“文玩古董”直播上花费了30万元。
在夏女士父亲关注的“文玩古董”直播间里,主播们用一个个离奇的故事拴住观众的心。“主播编造故事,说他们的老大在境外遇难,底下的人分为两派。为了不让坏人把这些藏品拿走,让粉丝们拍下,并承诺日后会高价回收。”夏女士不能理解,这些听上去完全离谱的故事,为什么父亲就会深信不疑。
成都的张女士也为父亲身陷“文玩”陷阱而头痛。张女士的父亲今年5月在某平台直播间花9999元买下所谓“圆明园的马首雕像”。“我们都知道真正的马首是国宝,由国家收藏。但是我父亲却总觉得是自己捡漏,以后可以拍卖出大价钱。”张女士说。
记者蹲守一些直播间发现,瓷器、玉石、织品等都是这些直播间的“珍品宝贝”,价格便宜的几十上百元,贵的数万元。这些古董有的直接标价售卖,有的采用直播拍卖的形式,或500元或1000元的加价。不少消费者为此“激情消费”,甚至不惜向亲人借钱或贷款购买。
在一间“文玩古董”直播间内,记者发现主播在屏幕前放了一张写有“此物为备用链接,以实物为准”的纸条,同时有工作人员在直播间刷屏“直播间宝贝保真保老”。直播过程中,主播时而展示所谓粉丝手写的感谢信,时而拿出声称是粉丝送的锦旗,近200名粉丝在主播的带动下,不停地刷着“相信你们”“愿意”等留言。
在主播们的洗脑下,一些中老年观众陷入其中,相信自己所购是价值千万的“奇珍异宝”。但在张女士看来,这些“一眼假”的假古董制作粗劣,没有任何鉴定说明。“哪怕他们以仿制品的名义出售,我都觉得可以接受,但他们偏偏要让老人们误以为是‘真品’。”
张女士加入了一个文玩消费者维权群,其中聚集了上百位受害者的子女,大家共同商讨如何帮助父母维权。很多受害者家属在群内讲述了自己艰难的维权遭遇:有的主播把客户拉黑或者直接注销账号,导致消费者找不到投诉对象;有的主播售卖的东西与产品详情页中描述的完全不符,导致维权过程取证艰难……
然而,在维权过程中最令受害者子女痛心的,是来自“被洗脑”父母的阻拦。“他们不相信自己被骗,拒绝我们为其退货。”夏女士无奈地告诉记者,“对于如此明显的消费圈套,一些老人不愿相信子女和警方的劝诫,却相信主播的一番话术。”
小心古董直播里藏“猫腻”
随着近几年直播消费的普及,古董、文玩等文物艺术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直播间。由于文物艺术品大多属于非标品,对买卖双方都提出较高的专业要求。加之行业快速发展,导致文物艺术品直播售卖乱象丛生。
记者发现,很多线上直播拍卖无门槛或门槛较低,部分店铺资质不全。记者蹲守多个售卖“古董”的直播间发现,多数直播间资质不全,一些店铺在没有文物拍卖许可资质的情况下,公然在直播间内进行拍卖,将一件件商品拍出高价。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贺慧介绍,如果商家想要在线上拍卖文物艺术品,除营业执照外,还需取得商务主管部门颁发的拍卖经营批准证书和文物部门颁发的文物拍卖许可证。“同时在拍卖前,文物拍卖标的须经文物行政部门审核批准方可上拍。拍卖会前,拍卖企业还应开展至少2天的公开预展。”
除了缺乏资质证照,一些直播间还涉嫌虚假宣传。据张女士描述,她父亲常看的两位主播分别自称是某博物馆馆长和某知名拍卖机构员工,还经常发布与多个“官方”平台的合作项目。但经过仔细核验,张女士发现这些所谓的“官方”平台均为虚构。其父亲在直播间内实际购买的藏品和销售链接里的内容也完全不符。
“这些主播直播经验都很丰富,他们不会亲口承诺‘古董’的真伪,担心说得太具体会被封号。但他们会编出各种离奇的故事,或者展示一些资料,甚至安排员工伪装成‘托儿’在直播间里发送虚假留言,就是为了让买家误以为这些假古董是真藏品,诱导其下单。”夏女士说,“他们还会‘体贴’地帮你想好后路,只要你拍下产品,就答应会高价回收,或是承诺帮你把藏品拍卖出大价钱。其实根本不会兑现。”
当怀疑父亲被骗时,张女士立刻向平台举报了相关直播间,很快直播间就被封禁。“但没过多久,我父亲又开始在其他直播间里继续买‘古董’,一看才发现居然还是原来的主播。这些主播告诉粉丝们,他们原先的直播间被封是因为遭到同行嫉妒举报。主播随后又开设多个新账号,通过其他平台联系原先的粉丝,再通过新账号售卖。”
记者调查发现,在直播平台上,“换个马甲就能继续忽悠”的现象非常普遍。对此,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当前平台可以对存在不当经营行为的商户进行封禁,但却做不到精准识别这些问题商户的其他关联账号。“尤其是粉丝体量较小的经营者,封号对其影响十分有限。只要换个账号,经营活动就可以重新开始。”
强监管共防范让古董骗局无处遁形
记者发现,我国各地公安部门近期查办多起网络直播售卖假古董案件。前不久,沈阳康平县公安局就打掉一个利用网络直播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据悉,该团伙通过设计演绎在海外收购“古董”的虚假剧情,直播诈骗圈钱,非法获利达28万余元。
不少受访者表示,文物艺术品直播售卖之所以能成为一些人谋取不当利益的灰色空间,一方面是产业发展速度过快,相关行业标准和监管制度还未跟上,另一方面也存在监管部门和平台对其关注不够,消费者对其了解不足等原因。
因此,在陈音江看来,平台方需更积极主动介入文物艺术品拍卖直播的监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直播中实际销售的货品与买家买到货物不符、商家资质展示不全等问题,已属于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陈音江说,“若平台方能够对经营者的资质加大审核力度,并对平台内的经营行为加强管理,其实可以很大程度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今年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网络拍卖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如何规范网络拍卖市场秩序,促进拍卖行业高质量发展给出了明确的行业指导。其中不仅要求加强网络拍卖平台自治和行业自律,同时也指出需加强网络拍卖活动的监管执法。
贺慧建议,为了让网络拍卖行业健康发展,一方面相关主管部门、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我们还需通过制定文物艺术品网络拍卖标准等,细化网络拍卖流程及相关服务要求,规范各方行为。”
一位拍卖行业的从业者表示,目前我国在网络拍卖方面的相关标准还不完善,导致监管部门执法时和消费者维权时往往缺少有效依据。这也是目前文物艺术品直播拍卖乱象频发的原因之一。
同时,业内人士也呼吁,应为消费者普及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专业知识。“我们希望消费者参与网络直播文物艺术品的买卖活动是出于真正的喜爱,要谨慎对待‘捡漏’的心理。”上海国拍副总裁裴鑫说,“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行情复杂,并非只涨不跌,想要通过参与拍卖‘捡漏’获利,就极易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裴鑫告诉记者,正规的拍卖机构不会在拍卖成交前收取委托方任何费用,同时建议消费者在下单前尽可能在专业人士的陪同下到线下预展看看实物,“哪怕把相关拍品的照片请当地专业机构人士帮忙鉴定一下,都可能避开很多坑。”
此外,加强对中老年群体的陪伴和关爱,也能帮助长者树立防骗意识。上海科技助老服务中心主任吴含章认为,一些老年人很容易被主播或网红的话语迷惑,难以识别网络诈骗的话术和套路。应该帮助老年人建立防骗意识,并且要加强社会公益力量和新闻宣传对老年人的科普教育。(记者 程思琪 王辰阳 实习生 夏天艺)
【责任编辑:冉晓宁】目录 返回
首页